S市市郊。
一栋名为“丰都旅馆”的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厅内,零零星星地坐了一些社会上的名流人士。每到周末,这家旅馆就会邀请一个戴面具的人,为客人们讲诉一个他(她)亲身经历过的怪谈故事。
大厅内的风格十分古朴,墙壁上金属制的壁灯,油画般的黄色灯光浓浓地扩散着。举止怪异的老板和老板娘携手上台,两人笑容一致,对大厅内所有的客人齐声道:“欢迎各位光临‘丰都旅馆’。”
一、李记彩扎店
梧城城北是老城区,多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砖瓦结构房屋,与高楼大厦林立的市中心比起来,俨然一副城中村的落魄景象。有点门路的本地人,大多都搬离了北城,只有一些贫困户和外来户,才会在这里居住。
李记彩扎店,就坐落在这北城的一处巷子里,店主名叫李汉生,是一个七十多岁的干巴老头。照理说像老李这样的岁数,早该退休养老,享受天伦之乐,可他反而每天起早贪黑地守着这个彩扎生意。
实际上,李汉生膝下有三个儿子,最小的孙儿也上大学了,儿子们早就建议关掉彩扎店,搬到城南居住,但李汉生却舍不得这个店子,所以一直留守在这里。
彩扎,就是用竹篾子做成骨架,然后在其上贴纸,做成各种各样的人物物件。听起来挺唬人,但说白了,老李头这家李记彩扎店,就是做丧葬生意的,扎点童男童女、车马建筑、花圈元宝之内的东西。
这生意看着不怎样,但利润可不是一般的高!你想啊,几根竹篾子和若干彩纸,这些不值钱的东西,扎出来却能卖出挺高的价钱,不得不说这行确实暴利。当然,眼馋归眼馋,这彩扎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,首先这做死人生意,多多少少都会沾染点晦气,令人敬而远之;其次,彩扎这门营生,也不是随便来个人箍个竹圈子就扎得出来的,人家凭的是手艺。
这李记彩扎店,要退回去几十上百年,在梧城可说是鼎鼎大名的。最为辉煌的时候,光是店里的学徒就有三十多个,彩扎师傅也有十来个。你要说他们每天扎这么多东西,销得出去吗?那你明显是低估了李记在梧城的地位。
那年头,大户人家婚丧嫁娶都好排场,以彰显自己家族的财力,一应用度,自然要最好的。而李记出品的彩扎,因为色泽鲜亮,造型饱满,栩栩如生,最得大户人家的喜爱。所以一般谁家有丧事,或者清明中元祭祖什么的,都会去李记采购祭祀用品。至于那些普通人家,出手虽然没那么阔绰,但家中有人故去,也会来李记,少说也得挑俩彩扎的童男童女供上,毕竟就这么一回,也算全了孝道。
于是乎,李记的名气越来越大,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,拿今天的话说,就是业界龙头企业。
有道是花无百日红,繁荣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没落。这李记彩扎店传到李汉生老爹那一代的时候,正好赶上了风风火火的“破四旧”运动,于是老李家立马被冠上了“封资修”的名头,店面被砸了不说,李汉生的老爹还被拉去批斗了好几回。好在李老爷子身子骨硬朗,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,使得李家这门彩扎手艺得以延续下去,但彩扎店,却开不起来了。
时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李汉生也到了不惑之年,那时候政策放宽了,李汉生便依着父亲的遗愿,重开李记彩扎店。店子刚开那一阵,生意倒是挺红火的,毕竟好多老梧城人都在世,还记得李记的名号,有需求的时候,都要来李记买一些。再加上丧葬生意有他的特殊性,低投入高回报外带不讲价,所以这李汉生倒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。
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,做丧葬事业的人多了,再加上印刷业的兴起,机械印刷出来的东西,虽然质量要比李记手工制品略次,但胜在量大价格便宜,所以更多人还是选择了前者。这让守旧的李记,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
李记的没落,只是时间问题。
时至今日,随着现代祭祀的兴起,传统彩扎事业日益式微,老李这家彩扎店也只能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苟延残喘,就像这城中村一般,腐旧、破落。
12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