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在桥上的人
齐河桥是长清县和齐河县两县的分界线,以桥中央为界限,西边是齐河县,东边是长清县。
道光年间,桥上死了一个人,在西边,实在是在齐河县内。齐河县令到桥上验一尸一,见一尸一体上有刀伤,看样子死者是被人谋财害命而死,案重大,齐河县令便假说查验一尸一体,把一尸一体翻转到桥的东边,说:“一尸一体在长清县内,还是让长清县令办理把吧!把地保责备了几句,说他们误报案子,就走了。
长清县的人报告给长清县令,并说齐河县移动一尸一体的事。
长清县令便请齐河县令一起去查验。
长清县令先到桥上,从死者的搜得一张账单,上面写明了买的若干布,用去多少钱等,极为清楚。
没一会儿,齐河县令也到了,长清县令便请他一起到旁边的寺庙中去商酌。
长清县令对齐河县令说:“一尸一体在西边,为何移到东边来。
齐河县令道:“没有啊!
长清县令笑着道:“在外的人走在路上,被杀害了,必定会有血迹,现今西边有血迹,东边桥上的一尸一体下却没有血迹,不是移动了一尸一体,是怎么回事?
齐河县令无话可说了。
长清又笑着道:“像这样的案子,恐怕老兄也没有办法查究,弟代替你办理,也未尝不可。
当时,附近的乡民到庙里看闹的人不少,长清县令便叫差役,把门都官上,便恼怒地说:“尔等来到这里,准备窃一听我们的话,好去报告给凶犯吗?便喝叱着下令:“给我每人重打二十大板,否则休想离开!
齐河县令不明白他在的主意,还替那些乡人说话,说:“他们也是喜欢看闹才到这里来的,未必要偷一听什么信息,你这样未免也太不近理了吧!
长清县令道:“好好……这样,也把打你们了,就罚你们每人给我出半匹布,不不管是什么色料,并且五个人之间互相担保,到时候一交一不上来,得一起受罚。就定好第三天来这里上一交一,有人胆敢违反,我可不留了。
先将那些愿意出布的人,登记好名字、里居,大约有三十几人。
后面的那些人,纷纷求饶道:“官爷,我们家是在贫苦,实在拿不出钱来买布啊!
长清县令又道:“这样,你们每三人出半匹,可以吗?
那些才没有话说。大约又放出了三十多人。
长清县县令对着剩下的人道:“我也不强人所难,你们既然没有钱出布,那一定要怂恿那些出了的人,早早买好,到那天来这里一交一纳,免得受到责罚。众人才唯唯答应着离去了。
长清县令也和齐河县令约好,第三天准时来那里收布,齐河县令答应到了第三天,两县的县令先后都到了。
出布的人都抱着布,在那里等着一交一给县官,长清县令按着顺序验收。
验收完毕之后,仍然将布还回去,并要求没念到名字的人在外面等着,念到名字的人进去领回他们的布,在他们进去领布的时候,问他们的布是和谁买的,有人说和乡人某甲买的,也都一一注明登记好,等把布一一还给他们之后,统计了一下,有一大半都是和某甲买的。
长清县令出来问道,某甲在那哪里。某甲也是出布的人,也在人群之中,众人便指着他,道:“就是他。
长清县令问某甲道:“你卖布几年了?
某甲回答道:“我刚做这行生意。
长清县令又问道:“你所买的布,蓝色的有多少,白色的有多少,一共又有多少,你还记得吗?
某甲分别说了出来。
长清县令道:“恐怕不是这样,大概你记错了吧!又接着问:“你的布匹都卖给谁了?
甲某不知道县官已登记好了哪些人的布是从他那里买去,便说:“仅仅卖出几匹布,其它的都还没有卖出去。
长清县令道:“卖出去了多少,还有多少,你还记得吗?
某甲又一一回答。
长清县令道:“恐怕还是不是如你所说。便替他说出了数目,卖给出布的人多少,还剩多少,都说了出来,并叫差役到他家里去取来。
过了一会儿,差役取布回来了,数那些布匹,果然和他说的不相符合,和长清县令说的倒相差不多。
长清县令笑着对某甲道:“你自己买的布,却不知道数目,我反而倒是都清楚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?
某甲道:“不知道。
齐河县令在一旁感到很惊讶,没有等某甲回答,急忙问道:“不知老弟怎么知道如此断案?
长清县令指着某甲道:“这就是害人的凶犯,只是他不怕死,敢作下这案。
于是,拿出从死者上搜来的账单,拿给齐河县令看。
齐河县令问道:“这账单是从哪里来的?
长清县令道:“从死者的怀里搜来的。那人的的布匹和账单上的数目没有什么差异,这明显是那人贪图死者的布匹,而把人杀死了,还有什么疑惑的。
某甲听了,顿时魂飞魄散,都自供招认了。
招供道:“死者是齐河县村里的人,贩卖布匹作为职业。看重他家的资财,便和他结一交一为好友,那天挽留他在我家住宿,并把他的布匹推到我的家中。夜里的时候,我找了一个借口,说去接别的朋友,让他和我一起去,到了桥中央,便把他杀死了,于是,已查出了真凶,长清县令便那些出布的人道:你们的布,都是出钱的买的,你们就带回去吧!我岂是真的罚你你们,而中饱私囊呢?只是劫夺来的东西,一定卖得比平时便宜,你们一定会去买,因此,借你等的买的布,用来查明真凶。“说完,就让那些抱着布回去了。
又叫差役把死者家属叫来,把一尸一体和剩下的布领回去,并让某甲把买布所得的钱都拿出来,还给死者家属。
两县的乡民,都称颂长清县令断案神明。
本文章的二维码
用手机扫码打开本页
回首页: 首页
上一篇: 聊斋故事之海岛王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