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斋故事之猴王
闽南一带有很多猿猴,常常在月明之夜,孤声长鸣,在云雾山中,仰天长啸,人听见了,有一种空阔幽深之感。
有一个卖草扇的人,肩头挑着若干草扇,准备到山里的村庄中去卖。从山底下经过,坐在树底下休息,取出一把草扇来挥动,以消除暑,被猿猴看到了,一群猿猴都跑过去,争夺他的扇子,各自抢了一把,四散开来,也学着他的样子摇动起来。
那些挑担卖货的人都是贫苦之人,扇子都被猿猴夺去了,连资带本都没有了,不大声叫苦。
刚好有个耕田的农人从那里经过,农人把锄头放下,走过去对卖草扇的人说:“不必叫苦,想要那些猿猴还回你的扇子也容易。
卖草扇的人急忙问道:“有什么法子?
农人道:“你是外乡人,不知道猿猴的子。你拿着扇子急急地摇动几下,然后大声说:‘这扇子有什么用?’立即扔在地上,猿猴必定会效仿,把扇子都扔下。
卖扇子的按照农人说的做,果然像他说,猿猴纷纷把扇子扔下,呼啸着跑开了。
猿猴的子,大概也就是这样,也不值得奇怪。
有一个叫车照的人,家居住在山外,家里贫苦,父母又老了,他只能每天进山打柴,卖了,挣一些钱来奉养父母。
他家离山较远,每天早上出去,晚上才回去,常常带着干粮出去,以便中午饿了的时候,吃一点充饥,可是往往被猿猴偷去吃掉。
一天,车照还没砍好柴,他肚子就饿了,就走到自己藏食物的地方,准备取出来吃,可是一看,都被猿猴偷去吃了个一精一光,车照不觉十分气恼,大声说道:“你们屡次偷吃我的东西,却又不分担我的劳苦,难道不感到羞愧吗?
说完,又只能忍着饥饿,气愤地继续砍柴。
猿猴听了他的话,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,接着,便和他一起打柴,猿猴们纷纷动起来,你攀一根我折一段,聚少成多,没过多久,已足够一担了。
车照对它们摇手,猿猴才停止。
第二天,车照多带了一些干粮进山,分给那些猿猴吃,猿猴吃过之后,更加积极地给他攀折干柴,一天就能打两担柴了,渐渐地一习一以为常了。
一天,车照进到山里,没有见到一只猿猴,忽然又听到有猿猴急切地啼叫哀嚎,心里觉得很奇怪。
一会儿,那些猿猴从山下看见了车照,一群过来,拉着他走。
车照跟着他们走,来到一处幽深的山涧边,在壁立的山崖半中央,有一块平台,一只白猿,坠一落在了上面,上也不得,下也不得,因此,在那里哀叫。
其它的猿猴指着那只白猿,显得很惶急,像是在车照想回自己打柴的地方,取来绳索,那些猿猴不放他走,车照用手做着动作,向它们表明意思,然后,猿猴才让他走。
车照取来绳子,把绳子的一端放下去,一交一给白猿,可是白猿不知道如何使用绳子。
车照便把绳子系在山涧边的一棵树上,自己便拉着绳子下去,把绳子系在白猿的腰上,又攀着绳子上来,然后,才把猿猴拉上来。
已救回了白猿,仍然回去打柴,群猿仍如原先一样相助,白猿坐在旁边,像是在监视其它的那些猿猴一样。
一会儿,白猿离开了一下,又返回来,用一张巨大的叶子,包着食物拿来给车照吃。
车照看那食物,像是白蜜,车照想不懂它是去哪里弄来的,没敢立即就吃。
白猿先吃了一点,表示没有毒了,车照才吃,那味道犹如蜜一桃,一下子吃去了三分之一,还没有吃之前,感到饥饿,吃过之后,不仅能充饥,更加觉得一精一神倍爽,筋骨更加强健有力。
车照知道那东西是珍异之物,便留下来,拿回去让父母也吃一点。
他的父母吃过之后,也都一精一神矍铄起来,走路也不要拐杖了,车照十分高兴。
一天,车照卖柴得到了几两银子,忘记放在家里了,缠在腰间进到山里去,心里担心把钱弄丢一了,久不久又摸出来看一下,被白猿看见了,好像知道银子是人世急需的东西,于是就去了。
没一会儿,嘴里衔着一块银子回来,放在车照的前面。
车照一看,大约有五十来两,心里无比欢喜,道:“还有吗?
白猿点了点头,又去了,一天得到了五六枚。
半个月之后,白猿只衔得两枚来,也不再去了,车照道:“没有了吗?
白猿又点了点头。
车照心里已满足,得到这么多钱,已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事,他想在那里休息了一下,就准备担着柴回去了。
白猿以为,他是在那里坐着等它再去取来,于是,有急忙地去了,过了很久,都不见回来。
车照准备回去的时候,白猿刚好回来,它走得很慢,好像很不得意的样子,口里衔着一样东西,还没走近车照,就把东西吐在了地上,好像担心不能让车照满意,会把它衔来的东西扔掉一样。
车照急忙走上去看,则是一块纯色的金子,欢喜地指着对白猿道:“这比那白色的还要值钱。
白猿听他这样说,也欢喜得跳跃起来。
车照捡起金子,说:“真是值钱啦!
白猿便跳跃着又去了,没多一会儿,衔得一条金子来。
车照无比欢喜,对它说:“辛苦了,天也晚了,该休息车又得到了千多两金子,成为乡里的富有之人,然而,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,常常准备食物,拿到山里面去分给猿猴们吃,一年要有五六次。
车照的父母都得享高寿,很老了才死。
车照一百多岁了,还像五六十岁的人一样强健。
车照拿食物到山里去,分给猿猴们吃,呼啸一声,猿猴们都纷纷聚拢来。因此,人们都戏称车照为“猴王。
本文章的二维码
用手机扫码打开本页
回首页: 首页
上一篇: 聊斋故事之矫娘